沾泥土、带露珠,勇挑重担、任劳任怨,他坚守着记者的职责与使命,用一支笔杆书写了新闻人敬业奉献的无悔华章。
他就是闫树泉,二十年如一日坚守采编一线,发扬默默耕耘的“老黄牛”精神,把毕生的精力和全部智慧奉献给了新闻事业。
闫树泉生前工作照
2025-08-03,这位年仅44岁的新闻工作者因壶腹部恶性肿瘤离世。二十载新闻生涯,他扎根基层采写报道数千篇,推动安庆新闻网跻身“国家一类”新闻网站,打造的“掌上安庆”客户端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新标杆。这位用脚步丈量大地、用生命践行“四力”的新闻工作者,以毕生坚守诠释了新时代媒体人的使命与担当。
“记者是讲良心话的人”
2004年,闫树泉从安徽大学新闻系毕业后,一头扎进安庆的街头巷尾。建筑工地的低矮工棚、深夜的环保执法现场、农民工讨薪的寒风中,总有他执着记录的身影。
“那年冬夜下着雪,他在工棚里冻得手发抖,还一笔笔核对欠薪明细。”安庆市人社局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负责人陈璧回忆。为追踪农民工欠薪问题,闫树泉连续多日蹲守工地,甚至不顾严寒将自己的棉手套塞给讨薪老人。“他总说,记者是讲良心话的人。”
在环保战线上,闫树泉同样留下了深深的足迹。安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潘伟至今记忆犹新,那些年环保夜查是家常便饭,作为环保条线记者,闫树泉总是一个单肩包、一个笔记本,跟着执法队伍,在泥泞小路上认真记录着每一个噪音污染数据。
十年的记者生涯,深夜的街头巷尾、建筑工地低矮的工棚、执法的第一现场、繁忙的工厂车间、泥泞的田间地头……到处都有他的身影,他用数千篇稿件记录和见证着安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。
他的专业坚守结出累累硕果。闫树泉先后获评2016年度安徽省“报业(经营管理)先进个人”、安庆市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,8次获评单位年度先进工作者,20多篇新闻作品先后获安徽新闻奖、安徽经济好新闻奖等奖项。
新媒体发展的开拓者
2013年,面对媒体融合大潮,闫树泉主动转型。“那时候的系统远没有现在先进,制作网站专题需要掌握专业技术,但闫树泉硬是通过自学掌握了搭建方法。”同事袁勃回忆道。每当有新的技术平台出现,闫树泉总是率先钻研,掌握最新功能的应用。
2016年,在闫树泉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,安庆新闻网成功跻身“国家一类”新闻网站行列,成为安徽省网络媒体协会发起单位和副会长单位。但这只是起点——随后他马不停蹄地投入“融媒体中央厨房”建设,拓展新媒体矩阵,打造“掌上安庆”客户……
“他对新技术、新事物的热情总是很高。”袁勃这样评价道。如今,“掌上安庆”客户端粉丝量已达138万,成为当地颇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。
他是一直在路上的书写者和见证者,也是点亮安庆新媒体发展的开拓者。从“铅与火”“光与电”到“数与网”,作为新闻工作者,他的初心从未改变。
生命最后的牵挂
在妻子陈颖的回忆中,丈夫闫树泉的生活几乎被工作填满。“工作日自不必说,就连节假日他也常常往办公室跑。”由于老家远在河北,闫树泉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能抽空回去看望父母。
2024年4月,一纸壶腹部肿瘤的诊断书让闫树泉不得不暂别挚爱的工作岗位。他辗转于合肥、上海、河北等地求医,却始终心系新闻事业。“治疗间隙回到安庆时,他总爱趁着夜深人静回到办公室,在自己的工位上静静坐一会儿。”陈颖说。当被问及原因,他只是说:“坐在这里,心里特别踏实。”
“他真的太热爱工作了,我们去看望他时,聊其他话题他说话都蔫蔫的,但是一提到工作,他整个人的状态完全不一样,感觉有说不完的话。”同事张馨说。
2025年4月,生命弥留之际的闫树泉仍在凌晨给同事发送“掌上安庆”改版建议。
44年的人生,20年的坚守。他用泛黄的采访本垒起时代的底稿,用长明的灯光照亮了媒体人的初心。
他用生命诠释的不仅是职业坚守,更是一代新闻工作者在时代变革中的使命担当。闫树泉的故事,正通过“掌上安庆”,继续传扬在这座他热爱的城市。(李欣悦)